是否履行會影響合同成立嗎
未實際履行的合同成立嗎
雙方協商一致且不違反相關法律規定已經簽字的情況下,未被履行的合同是依法成立生效的。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四百八十三條 承諾生效時合同成立,但是法律另有規定或者當事人另有約定的除外。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四百九十條 當事人采用合同書形式訂立合同的,自當事人均簽名、蓋章或者按指印時合同成立。在簽名、蓋章或者按指印之前,當事人一方已經履行主要義務,對方接受時,該合同成立。
法律、行政法規規定或者當事人約定合同應當采用書面形式訂立,當事人未采用書面形式但是一方已經履行主要義務,對方接受時,該合同成立。
實際履行是否成為合同成立條件
實際履行可以成為合同生效條件。依法成立的合同,自成立時生效,但是法律另有規定或者當事人另有約定的除外。例如保管合同自保管物交付時成立并生效,當事人也可以約定實際履行作為合同的生效條件。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五百零二條
依法成立的合同,自成立時生效,但是法律另有規定或者當事人另有約定的除外。
依照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合同應當辦理批準等手續的,依照其規定。未辦理批準等手續影響合同生效的,不影響合同中履行報批等義務條款以及相關條款的效力。應當辦理申請批準等手續的當事人未履行義務的,對方可以請求其承擔違反該義務的責任。
依照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合同的變更、轉讓、解除等情形應當辦理批準等手續的,適用前款規定。
合同未實際履行是否意味合同無效
法律分析:合同未實際履行并不意味合同無效,合同無效情形的規定: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實施的民事法律行為無效。行為人與相對人以虛假的意思表示實施的民事法律行為無效。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的民事法律行為無效。但是,該強制性規定不導致該民事法律行為無效的除外。違背公序良俗的民事法律行為無效。行為人與相對人惡意串通,損害他人合法權益的民事法律行為無效。
法律依據: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一百四十四條: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實施的民事法律行為無效。第一百四十六條:行為人與相對人以虛假的意思表示實施的民事法律行為無效。第一百五十三條 :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的民事法律行為無效。第一百五十四條:行為人與相對人惡意串通,損害他人合法權益的民事法律行為無效。
合同上的條款沒履行完合同能生效嗎
合同上的條款沒履行完并不影響合同的生效。同時,合同生效后,才會履行合同約定的義務。根據《民法典》第一百四十三條的規定,具備下列條件的 民事法律行為 有效: (一)行為人具有相應的 民事行為能力 ; (二)意思表示真實; (三)不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不違背公序良俗。第五百零二條第一款規定,依法成立的合同,自成立時生效,但是法律另有規定或者當事人另有約定的除外。《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五百零二條依法成立的合同,自成立時生效,但是法律另有規定或者當事人另有約定的除外。 依照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合同應當辦理批準等手續的,依照其規定。未辦理批準等手續影響合同生效的,不影響合同中履行報批等義務條款以及相關條款的效力。應當辦理申請批準等手續的當事人未履行義務的,對方可以請求其承擔違反該義務的責任。 依照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合同的變更、轉讓、解除等情形應當辦理批準等手續的,適用前款規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一百四十三條具備下列條件的民事法律行為有效: (一)行為人具有相應的民事行為能力; (二)意思表示真實; (三)不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不違背公序良俗。
合同未實際履行是否生效
法律主觀:
法律效力還是有的,如果雙方都沒有履行好自己相應的責任,雙方可以協商來廢除這個合同。,要看具體合同條款判斷,如果合同中未約定生效時間,一般簽訂之日起生效。如果合同中一方有先履行的義務,后履行的一方有先履行抗辯權,先履行的一方若無法證明其不履行有免責事由,會構成違約。如果合同中有約定合同的終止時間,一旦合同到達終止時間,可以自然終止,但一般不影響違約責任的追究。如果是同時履行,雙方都沒有履行,可能導致雙方違約,按照違約條款確認各自的違約責任(違約條款不一定是對等的,而且很可能違約計算標準也不相似)。,我國民法典規定,除特殊種類合同,依法成立的合同自成立時生效,因此合同已經生效,不履行合同應當追究違約責任,而不是諦約過失責任。,民法典,第四百九十條【合同成立時間】當事人采用合同書形式訂立合同的,自當事人均簽名、蓋章或者按指印時合同成立。在簽名、蓋章或者按指印之前,當事人一方已經履行主要義務,對方接受時,該合同成立。,法律、行政法規規定或者當事人約定合同應當采用書面形式訂立,當事人未采用書面形式但是一方已經履行主要義務,對方接受時,該合同成立。,1、發出書面通知要求對方履行合同內容。,2、如果不想與對方合作,可以發出解除合同通知。,3、必要時要求對方承擔違約責任。,4、如果希望對方履行合同,可以通過媒體曝光、發律師函等。,1、內容判斷上不一致合同的成立是指合同訂立過程的完成,也即主體對合同的基本內容達成一致意見。合同的生效則指依法成立的合同為使其具有法律所賦予的約束力而產生的效力。合同的成立與否屬于事實判斷問題,其著眼點在于判斷合同是否存在,而合同的有效與否則是法律價值判斷問題,其著眼點在于判斷合同是否符合法律的精神和規定,能否發生法律上的效力。判斷合同是否成立,其結果只能是成立或不成立的事實,而判斷合同是否有效,其結果則有生效、無效、效力待定、可變更、可撤銷等多種情形。合同的成立只需當事人對合同主要條款在表面上意思表示一致,而不問其意思表示背后的真實性和主要條款的合法性。而合同生效的確認既要審查當事人的主體合法性,當事人的意思表示是否真實,又要審查合同內容的合法性。由此可以看出,對于合同成立的判斷側重于對合同表面狀態的考察,而合同的生效則側重于對合同實質內容的考察。如果將合同的成立和生效混同起來,那對于效力待定的合同是成立還是生效則無法判斷。,2、成立和生效適用規則不同合同的成立適用意思自治原則,當事人有從事合同行為的意志自由,可以自由地選擇合同的相對人、訂立的形式和合同的內容,依其自由意志創設權利義務關系。只要具備意思表示這一基本事實,合同即告成立。而合同的生效必須在國家的干預下,依法判斷合同是否合乎法律,只有合法的合同才能有效。合同成立的條件只涉及到當事人之間的問題,而合同生效的條件不僅涉及到當事人,還涉及到法律的要求問題。兩者雖然都涉及到意思表示一致,但二者的側重點又有所不同。合同的成立要求意思表示一致,即承諾的內容必須與要約的內容一致,而合同的生效則進一步要求意思表示的自主性和真實性。即使雙方的意思表示一致,但如果不是當事人的真實意思表示,而是受一方的欺詐、脅迫,合同是否生效就需留待進一步的探討。,此外,國家對合同不成立和不生效的態度不同。合同的成立主要是強調當事人合意,體現了合同自由原則。因而,對于合同不成立,國家不會主動干預。但合同成立后,能否發生法律效力,能否產生當事人所預期的法律后果,就遠非當事人的自由意思所能決定。合同的生效強調立法者對合同關系的評價,反映了立法者對合同的干預。因此,對于無效合同,國家會主動進行干預。,3、合同的成立與生效要件不同關于合同應具備何種一般要件才可成立,通常有以下幾種觀點:第一種觀點認為,合同的一般成立要件包括雙方當事人、意思表示一致和以訂立合同為目的。第二種觀點認為合同的成立要件須有雙方或多方當事人、對主要條款達成一致、具備要約和承諾階段。合同的一般成立要件只需意思表示一致即可,理由如下:所謂意思表示是指向外部表明意欲發生一定私法上法律效果之意思的行為。合同作為法律行為的具體表現形式,它的一般成立要件只是一事實判斷問題,其分析對象只是行為構成要素。意思表示一項就已足矣。有學者認為,合同不能沒有行為人,而且可能有多個行為人。但不能忘了的是,只有人才能作出意思表示,沒有行為人就沒有意思表示,明確了意思表示要素,行為人就已經確定。而且合同是意思表示一致的結果,意思表示一致本身就表明肯定存在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當事人。如果沒有至少兩個當事人,又何來一致的可能性。因此,再將當事人列入合同之成立要件已無實際必要。合同的生效就是指符合法定生效要件的合同,便可以受到法律的保護,并能夠產生合同當事人所預期的法律后果。,4、成立和生效的時間有差異合同的成立是合同生效的邏輯前提,合同只有在成立后才談得上進一步衡量其是否有效的問題??疾旌贤纳?,首先就必須考察該合同是否成立。合同雖已成立,但是否生效有待于進一步的判斷。合同的生效時間與成立時間又是有聯系的,生效時間不能脫離成立時間而獨立得到確定。符合法律規定的合同其成立時間和生效時間一般是一致的,《民法典》第五百零二條規定:“依法成立的合同,自成立時生效”。無效的合同與被撤銷的合同的無效溯及時間也必然與合同的成立時間有關。,5、合同不成立和不生效的法律后果不同合同不具備成立要件,產生的是不成立的后果。合同不具備生效要件,則產生無效等后果。合同如果缺乏某些條款或形式欠缺而不成立,當事人可以通過補正或者實際履行使合同成立。如果當事人沒有采取補正措施,有過失的一方當事人則應根據締約過失責任制度,賠償另一方當事人所遭受的信賴利益的損失,表現在當事人之間產生民事賠償責任。對于已成立但未生效的合同而言,無效標志著合同自始沒有法律上的約束力,當事人必須停止履行。合同無效由于國家的干預,有過失一方不僅應承擔民事責任,而且還可能承擔行政責任或刑事責任。如果當事人惡意串通,損害國家、集體或者第三人利益的,因此取得的財產收歸國家所有或者返還集體、第三人。,6、合同的解釋適用不同合同的成立與否在某些情況下可以適用合同的解釋方法使之成立,而對合同的效力而言,則不存在適用合同解釋方法以使無效的合同轉化為有效的可能性。在判斷合同是否成立時,法院為避免當事人訂立合同的努力全部落空,在符合當事人真實意思的前提下,可以通過合同解釋的方法來彌補合同成立中的部分缺陷。這是從鼓勵當事人積極從事交易,減少合同的交易成本角度考慮的。合同的生效與否是國家法律評價的結果,反映的是國家對合同的干預,是一種國家強制力的體現,因此不能通過合同解釋的方法使本屬無效的合同成為有效合同。,合同簽訂和合同生效時不同的概念,合同簽訂之后不一定會實際履行合同,所以合同也不一定就能生效,還是要滿足合同生效的條件才行。
法律客觀:
《民法典》第四百九十條當事人采用合同書形式訂立合同的,自當事人均簽名、蓋章或者按指印時合同成立。在簽名、蓋章或者按指印之前,當事人一方已經履行主要義務,對方接受時,該合同成立。法律、行政法規規定或者當事人約定合同應當采用書面形式訂立,當事人未采用書面形式但是一方已經履行主要義務,對方接受時,該合同成立。
合同沒履行是否影響合同效力
法律主觀:
合同履行是,依法成立生效的合同,當事人應當按照合同的約定,全面履行合同義務以及附隨義務。合同效力是,依法成立的合同,一般自成立是生效,但需要經過批準等手續后才生效的合同,在批準等手續完成之后才生效。
根據2021年實施的《民法典》第五百零二條規定,依法成立的合同,自成立時生效,但是法律另有規定或者當事人另有約定的除外。
依照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合同應當辦理批準等手續的,依照其規定。未辦理批準等手續影響合同生效的,不影響合同中履行報批等義務條款以及相關條款的效力。應當辦理申請批準等手續的當事人未履行義務的,對方可以請求其承擔違反該義務的責任。
法律客觀:
《民法典》
第五百零二條
依法成立的合同,自成立時生效,但是法律另有規定或者當事人另有約定的除外。
依照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合同應當辦理批準等手續的,依照其規定。未辦理批準等手續影響合同生效的,不影響合同中履行報批等義務條款以及相關條款的效力。應當辦理申請批準等手續的當事人未履行義務的,對方可以請求其承擔違反該義務的責任。
不履行合同還有效嗎
法律分析:不履行合同不影響合同本身的效力。根據現行法律規定,依法成立的合同,自合同成立時生效,因此一般情況下,當事人事后不履行合同并不會影響合同的效力,但是依照有關法律規定需要當事人履行報批義務的合同,未依法辦理相關手續將可能影響合同的效力。當事人不履行合同的,還要依法承擔相應的違約責任。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五百零二條 依法成立的合同,自成立時生效,但是法律另有規定或者當事人另有約定的除外。
依照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合同應當辦理批準等手續的,依照其規定。未辦理批準等手續影響合同生效的,不影響合同中履行報批等義務條款以及相關條款的效力。應當辦理申請批準等手續的當事人未履行義務的,對方可以請求其承擔違反該義務的責任。
依照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合同的變更、轉讓、解除等情形應當辦理批準等手續的,適用前款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