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生產事故處理流程(安全生產事故處理流程是什么)
接到生產安全事故報告后如何處理
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收到生產安全事故的報告后,部門負責人應當按照生產安全事故應急救援預案的要求立即趕到事故現場,組織事故搶救。關于接到生產安全事故報告后怎樣處理的問題,我整理相關知識,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一、接到生產安全事故報告后如何處理
1、生產安全監督管理部門收到生產安全事故報告后,相關人員要按照生產安全事故應急救援預案的要求立即趕到事故現場,組織事故搶救,對事故原因進行調查。
2、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全生產法》第八十五條 有關地方人民政府和負有安全生產監督管理職責的部門的負責人接到生產安全事故報告后,應當按照生產安全事故應急救援預案的要求立即趕到事故現場,組織事故搶救。參與事故搶救的部門和單位應當服從統一指揮,加強協同聯動,采取有效的應急救援措施,并根據事故救援的需要采取警戒、疏散等措施,防止事故擴大和次生災害的發生,減少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事故搶救過程中應當采取必要措施,避免或者減少對環境造成的危害。任何單位和個人都應當支持、配合事故搶救,并提供一切便利條件。
二、發生安全事故后如何報告
1、事故發生后,事故現場有關人員應當立即向本單位負責人報告;單位負責人接到報告后,應當于1小時內向事故發生地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和負有安全生產監督管理職責的有關部門報告。
2、情況緊急時,事故現場有關人員可以直接向事故發生地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和負有安全生產監督管理職責的有關部門報告。
3、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和負有安全生產監督管理職責的有關部門接到事故報告后,應當依照下列規定上報事故情況,并通知公安機關、勞動保障行政部門、工會和人民檢察院:
(1)特別重大事故、重大事故逐級上報至國務院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和負有安全生產監督管理職責的有關部門;
(2)較大事故逐級上報至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和負有安全生產監督管理職責的有關部門;
(3)一般事故上報至設區的市級人民政府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和負有安全生產監督管理職責的有關部門。
通過上述分析知道,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全生產法》的規定,生產安全監督管理部門收到生產安全事故報告后,相關人員要按照生產安全事故應急救援預案的要求立即趕到事故現場,組織事故搶救,對事故原因進行調查。
一般安全事故處理流程
一般安全事故處理流程如下:
1、事故現場有關人員應當立即向本單位負責人報告;
2、公司應急小組組成臨時應急救援小組,開展救援工作,排除險情;
3、單位負責人1小時內向事故發生地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報告;
4、關部門和人員進行搶救和善后工作;積極落實搶險救災的具體方案和措施。安全事故是指生產經營單位在生產經營活動(包括與生產經營有關的活動)中突然發生的,傷害人身安全和健康,或者損壞設備設施,或者造成經濟損失的,導致原生產經營活動(包括與生產經營活動有關的活動)暫時中止或永遠終止的意外事件。
安全責任事故處罰標準:
1、如果發生安全責任事故需要進行處罰的,一般會對根據事故單位上一年度收入處罰百分之四十到百分之百;
2、根據事故導致人員傷亡情形進行處罰,如果發生事故以后單位不立刻進行搶救,那么會罰款百分之百的罰款。
綜上所述,發生事故后第一時間報告單位負責人及相關行政部門。
【法律依據】:
《生產安全事故報告和調查處理條例》第九條
事故發生后,事故現場有關人員應當立即向本單位負責人報告;單位負責人接到報告后,應當于1小時內向事故發生地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和負有安全生產監督管理職責的有關部門報告。情況緊急時,事故現場有關人員可以直接向事故發生地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和負有安全生產監督管理職責的有關部門報告。
安全事故的應急救援步驟
法律分析:安全事故應急救援流程
1.事故發生初期,事故現場人員應積極采取應急自救措施,同時啟動施工現場應急救援預案,實施現場搶險,防止事故的擴大。物資部、機電隊等部門】應盡快恢復被損壞的道路、水電、通信等有關設施,確保應急救援工作的順利開展。
2.安全事故應急救援預案啟動后,應急救援小組立即投入運作,組長及各成員應迅速到位履行職責,及時組織實施相應事故應急救援預案,并隨時將事故搶險情況報告上級。
3.事故發生后,在第一時間里搶救受傷人員,這是搶險救援的重中之重。保衛部門應加強事故現場安全保衛、治安管理和交通疏導工作,預防和制止各種破壞活動,維護社會治安,對肇事者等有關人員應采取監控措施,防止逃逸。
4.當有重傷人員出現時救援小組應及時提供救護所需藥品,利用現有醫療設施搶救傷員。同時撥打急救電話120呼叫醫療援助。其他相關部門應做好搶救配合工作。
5.事故報告:重大安全事故發生后,事故單位或當事人必須用將所發生的重大安全事故情況報告事故相關監管部門:發生事故的單位、時間、地點、位置;事故類型(火災、倒塌、觸電、爆炸、泄漏、機械傷害等) ;傷亡情況及事故直接經濟損失的初步評估;事故涉及的危險材料性質、數量;事故發展趨勢,可能影響的范圍,現場人員和附近人口分布;事故的初步原因判斷;采取的應急搶救措施;需要有關部門和單位協助救援搶險的事宜;事故的報告時間、報告單位、報告人及電話聯絡方式。
6.事故現場保護:重特大安全事故發生后,事故發生地和有關單位必須嚴格保護事故現場,并迅速采取必要措施,搶救人員和財產。因搶救傷員、防止事故擴大以及疏通交通等原因需要移動現場物件時,必須做出標志、拍照、詳細記錄和繪制事故現場圖,并妥善保存現場重要痕跡、物證等。
法律依據:《建設工程安全生產管理條例》
第二十二條 施工單位對列入建設工程概算的安全作業環境及安全施工措施所需費用,應當用于施工安全防護用具及設施的采購和更新、安全施工措施的落實、安全生產條件的改善,不得挪作他用。
第二十三條 施工單位應當設立安全生產管理機構,配備專職安全生產管理人員。
專職安全生產管理人員負責對安全生產進行現場監督檢查。發現安全事故隱患,應當及時向項目負責人和安全生產管理機構報告;對違章指揮、違章操作的,應當立即制止。
專職安全生產管理人員的配備辦法由國務院建設行政主管部門會同國務院其他有關部門制定。
第二十四條 建設工程實行施工總承包的,由總承包單位對施工現場的安全生產負總責。
總承包單位應當自行完成建設工程主體結構的施工。
總承包單位依法將建設工程分包給其他單位的,分包合同中應當明確各自的安全生產方面的權利、義務。總承包單位和分包單位對分包工程的安全生產承擔連帶責任。
分包單位應當服從總承包單位的安全生產管理,分包單位不服從管理導致生產安全事故的,由分包單位承擔主要責任。
工地發生安全事故后處理流程
法律分析:施工現場發生安全事故 立即停止所有施工,疏散人員項目經理,第一時間撥打120保護好現場,為后期工傷判定做好準備,必須保留照片。
法律依據:《生產安全事故報告和調查處理條例》 第九條 事故發生后,事故現場有關人員應當立即向本單位負責人報告,單位負責人接到報告后,應當1小時內向事故發生地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安全上產監督管理部門和負有安全生產監督管理職責的有關部門報告。
并有組織、有指揮地搶救傷員、排除險情;防止人為或自然因素的破壞,便于事故原因的調查。重大事故要逐級上報至國務院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和負有安全生產監督管理職責的有關部門。
各級人員在事故發生時,要保持清醒的頭腦,做到遇事不慌,沉著冷靜、果斷處理。當事故發生后,與公司應急小組組成臨時應急救援小組,開展救援工作。應急救援小組組織指揮有關部門和人員進行搶救和善后工作;并及時向上級匯報事故情況;積極落實搶險救災的具體方案和措施。
發生安全事故后該如何處理
一、發生安全事故后該如何處理
1、發生安全事故后的處理如下:
(1)事故現場有關人員應當立即報告本單位負責人;
(2)單位負責人應當迅速采取有效措施,組織搶救,防止事故擴大,減少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立即如實報告當地負有安全生產監督管理職責的部門;
(3)負有安全生產監督管理職責的部門應當立即按照國家有關規定上報事故情況;
(4)有關地方人民政府和負有安全生產監督管理職責的部門的負責人組織事故搶救。
2、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全生產法》第八十條
縣級以上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當組織有關部門制定本行政區域內生產安全事故應急救援預案,建立應急救援體系。
鄉鎮人民政府和街道辦事處,以及開發區、工業園區、港區、風景區等應當制定相應的生產安全事故應急救援預案,協助人民政府有關部門或者按照授權依法履行生產安全事故應急救援工作職責。
二、安全責任事故處罰標準有哪些
安全責任事故處罰標準如下:
1、如果發生安全責任事故需要進行處罰的,一般會對根據事故單位上一年度收入處罰百分之四十到百分之百;
2、根據事故導致人員傷亡情形進行處罰,如果發生事故以后單位不立刻進行搶救,那么會罰款百分之百的罰款。
根據《生產安全事故報告和調查處理條例》的相關規定,施工單位對事故的處理應采取的程序是()。
【答案】:D
解析:根據《生產安全事故報告和調查處理條例》等相關規定的要求,生產安全事故發生后,施工單位應立即向事故發生地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建設主管部門和有關部門報告。并做好事故現場處理、事故登記、事故分析記錄等工作。因此選項D正確。
一份完整的生產安全事故應急預案包含哪幾部分
我國事故應急救援體系將事故應急預案分成6個級別。
一、Ⅰ級(企業級)
事故的有害影響局限在一個單位(如某個工廠、火車站、倉庫、農場、煤氣或石油管道加壓站終端站等)的界區之內,并且可被現場的操作者遏制和控制在該地區域內。這類事故可能需要投入整個單位的力量來控制,但其影響預期不會擴大到社區(公共區)。
二、Ⅱ級(縣、市社區級)
所涉及的事故其影響可擴大到公共區(社區),但可被該縣(市、區)或社區的力量,加上所涉及的工廠或工業部門的力量所控制。
三、Ⅲ級(地區市級)
事故影響范圍大,后果嚴重,或是發生在兩個縣或縣級市管轄區邊界上的事故。應急救援需動用地區的力量。
四、Ⅳ級(省級)
對可能發生的特大火災、爆炸、毒物泄漏事故,特大危險品運輸事故以及屬省級特大事故隱患、省級重大危險源應建立省級事故應急預案。它可能是一種規模極大的災難事故,或可能是一種需要用事故發生地的城市或地區所沒有的特殊技術和設備進行處理的特殊事故。這類意外事故需用全省范圍內的力量來控制。
五、Ⅴ(區域級)
事故后果極其嚴重,其影響范圍可能跨越省、直轄市、自治區,控制事故需鄰近省、市力量援助的,應建立區域級應急救援預案。
六、Ⅵ級(國家級)
對事故后果超過省、直轄市、自治區邊界以及列為國家級事故隱患、重大危險源的設施或場所,應制定國家級應急預案。
1. 綜合應急預案
綜合應急預案是從總體上闡述處理事故的應急方針、政策,應急組織結構及相關應急職責,應急行動、措施和保障等基本要求和程序,是應對各類事故的綜合性文件。
2. 專項應急預案
專項應急預案是針對具體的事故類別(如煤礦瓦斯爆炸、危險化學品泄漏等事故)、危險源和應急保障而制定的計劃或方案,是綜合應急預案的組成部分,應按照綜合應急預案的程序和要求組織制定,并作為綜合應急預案的附件。專項應急預案應制定明確的救援程序和具體的應急救援措施。
3. 現場處置方案
現場處置方案是針對具體的裝置、場所或設施、崗位所制定的應急處置措施?,F場處置方案應具體、簡單、針對性強?,F場處置方案應根據風險評估及危險性控制措施逐一編制,做到事故相關人員應知應會,熟練掌握,并通過應急演練,做到迅速反應、正確處置。